市售水果口味飲料大多是化學添加物製成,民眾要小心!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陳惠玉說,調查發現,有6到8成孩子、3到5成大人會將水果風味的飲料誤解為果汁。
立委王育敏呼籲,食管局應針對果汁含量10%以下的業者強制標示,食管局食品組副組長馮潤蘭則回應,須評估業者實施困難度,將邀專家與業者開會討論。
據兒福聯盟調查,台灣約有4成5孩子每天喝飲料,高居世界第2。董氏基金會於去年8月和今年3到5月針對不同族群成人及國小2到4年級學童進行調查,以60支市售果汁含量低於10%和完全不含果汁的飲品測試,在前10名易誤解的知名品牌飲料當中,孩子誤解指數高達6到8成、大人則是3到5成。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營養師尤品萱表示,民眾容易因品牌知名度、包裝有真實水果圖片、飲料名稱含有水果意涵等因素,產生混淆。
在前10名易誤解的知名品牌飲料當中,有5成以上為檸檬茶,飲品標示多為添加檸檬酸、檸檬香料等,長期飲用以化合物製成飲料,會造成肥胖等健康問題。
王育敏表示,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7條,食管局目前只針對飲料含10%果汁的業者進行管制,而日本進口的飲料包裝上,都有清楚標示「果汁含量10%以下」甚至「無果汁」,她呼籲食管局也應對該業者執行強制標示,以及對包裝不實誇大的業者開罰。
對此,馮潤蘭回應,目前市售飲品都有規定在成份欄上標示清楚,消費者要聰明選購,而在正面包裝上標示,須評估業者實施困難度,像是包材未用完如何處理,未來將邀專家與業者開會討論。
陳惠玉則表示,董氏基金會於去年8月便和13種飲品與業者溝通,已有6種停產,包裝標示也有改善,可見業者執行並無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