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 作者:文/李美玲」
●先喝湯讓胃暖和起來 用餐前,最好先喝一小碗濃湯,以達到暖胃的效果,又可避免因饑餓而狼吞虎嚥。 飯後喝湯或邊吃邊喝湯,還是吃湯泡飯、稀飯等,不但會沖淡食物消化所需的胃酸和胃液,還可能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及消化不良,尤其對患有胃病的人而言,會使病情加重。 即使吃水果餐,也須在用餐一小時後才喝水。 ●水果和沙拉(蔬菜) 兩者要分餐食用 水果雖然比蔬菜容易消化,但兩者所需的消化不同,因此消化時間以相距約二小時為最佳;也就是說,水果、蔬菜要分餐食用,才有利於胃部消化工作的進行。 水果中的果糖,能夠直接進入小腸被吸收,如果先吃飯菜,再吃水果,消化慢的澱粉和蛋白質,會阻塞消化快的水果,所有食物全部攪和在胃裡,反而會讓水果在攝氏三十六至三十七度的高溫下,腐爛產生毒素,況且飯後吃水果,還容易產生腸胃脹氣和身體病痛。 ●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這類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為一至二小時,甚至更長,必須跟消化液、胃酸產生化學作用,完全分解後,才會被小腸吸收,所以要在水果、蔬菜之後吃,才不會阻礙消化。 ●其他用餐時的注意事項 一餐的食物種類應避免過於複雜 每一餐所食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種類,最多不要超過五種,對於患有腸胃疾病的人,更應該限制以三種為限。如果怕吃不飽,可以把食用量增多,但種類不要太多樣,並且最好每餐更換種類,以達到營養均衡。 養成定時定量 及餐與餐間不進食的好習慣 現代人的錯誤飲食習慣,是進食次數太多以及吃太多,一餐的消化時間大約需要四小時才能完成,因此每餐至少須間隔四至五小時,如果兩餐之間又亂吃零食,將會讓全部的血液跑到胃部工作,堆積於小腸內的食物就會腐敗發臭,長期下來自然容易產生各種病變。 此外,少量多餐也會使消化器官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尤其是對潰瘍患者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還有些人是餐與餐之間相隔時間過長,造成儲存能量消耗用盡,在進食下一餐之前,身體已經相當疲勞。 避免食用冰冷或太燙的食物 冰冷的食物進到胃裡,胃必須先溫熱它,才能進行消化,因此會加重胃部的負擔。尤其許多人在進餐時喝冰水或冰飲料,結果造成胃的消化工作停止,直到胃部溫暖後,才能再開始工作。此外,吃太燙的食物則會傷害口腔、食道黏膜組織及胃壁,因此應小心避免。 避免飯後吃甜食 飯後吃甜點會中斷及阻礙體內消化過程,造成胃內食物囤積腐敗,被細菌分解成酒精及醋一類的東西,很容易產生胃氣,形成胃腸疾病,加上甜食容易增加胃酸分泌,腸胃虛弱者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