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 黃天如>
心臟是負責供應人體全身器官血流及氧氣的總司令,你能想像一旦因為冠狀動脈血管堵塞,導致心臟無預警「罷工」的後果嗎?沒錯,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若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確診,打通阻塞的血管,患者就算僥倖逃過一死,也將留下各種可怕的後遺症。
正因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往往來得突然,令人措手不及,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台灣去年平均每31分50秒,就有1人死於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造成的心臟疾病,僅次於癌症,常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2位。
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教授表示,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的指引,心肌梗塞有7大危險因子,分別是大於45歲的男性、大於55歲或停經後的女性,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或少運動,以及有心臟病、缺血性腦中風或猝死家族史,只要符合其中3項(含)以上,就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要能「抓得住」來無影去無蹤的心肌梗塞,除了隨時保持警覺,養成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習慣,更是重要。
黃瑞仁說,一般來說,只要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就應至少每年接受1次運動心電圖的檢查。此外,若近期內曾在運動後、爬樓梯時、吃飽後或天冷時,出現胸悶、壓迫感等不適症狀者,也有必要至心臟科門診檢查。
急性心肌梗塞來襲時,最典型的症狀就是有如排山倒海而來的胸痛,也就是所謂的心絞痛,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上臂、後背、肩頸等轉移痛,並合併冒冷汗、頭暈、嘔吐等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每個人對疼痛的主觀感受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只會感到些許的胸悶不適,但只要症狀持續20分鐘以上,就一定要盡快送醫,以防止致命的心律不整,也就是猝死的發生。
根據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助理教授顏瑞昇所作的流行病學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最常發生的尖峰時段為上午6時至9時,其次則是下午4時至5時;此外,較有機會從事激烈戶外活動的周末假日,以及低溫的冬天,都可能因為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須特別慎防心肌梗塞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