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 賴品瑀
健檢海洋 珊瑚礁體檢志工招募中
本報2011年5月10日台北訊,林育朱、夏道緣、詹嘉紋報導
2011年各地因氣候異常,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消息頻傳,澎湖魚群大量暴斃 ,墾丁珊瑚產卵期延後一個月。對此,中研院的研究員、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昭倫昨(10日)出席一場記者會表示,極端氣候頻頻出現,如果還不給海洋生物一個喘息的空間,它們的族群數量要恢復 ,將是困難重重,政府應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及漁業資源枯竭的事實,立即劃設海洋保護區以確保海洋資源可永續發展及利用。
台灣珊瑚礁劣化 海洋保護區應擴展
記者會中,推動民間珊瑚礁體檢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長期監測資料顯示,台灣珊瑚礁有逐漸劣化趨勢,將不利於魚類及其他依存珊瑚礁生物的生存,政府有必要採取更積極的保育措施,增加海洋保護區面積。
珊瑚礁有如海中熱帶雨林,是許多生物的避難所及育苗場,珊瑚礁生態系健全及平衡,連帶影響其他生物族群數量的消長。
他指出,海洋生物除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還要承受人類過度捕撈或開發的壓力,不利它們族群的自然復原,因此劃設海洋保護區降低人類干擾,將刻不容緩。
陳瑞賓認為,國際上針對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已訂有《德班協定》,目標2012年前各國領海應有12%面積劃入保護區,目前台灣海洋保護區僅占領海面積5%,保育進度及觀念遠落後國際!因此籲請政府及各界正視海洋保育的重要及迫切,儘速加快海洋保護區的劃設、落實保護區的執法及維護。
台灣海洋體質優於太平洋其他地區 更應大力保護
「台灣的人民把海洋生物當成是海鮮、食物,沒想過他們是野生動物,就像是在陸地上吃掉獅子、老虎一般。」陳昭倫強調,台灣海洋「體質」不錯,整個太平洋僅有2成4的珊瑚礁覆蓋率,而在台灣有2成5至5成,但目前卻面臨兩大環境壓力,一指全球環境變遷所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二是過魚嚴重,大型可食之無脊椎動物都不見了,使珊瑚的「空屋率」太高,久之也將造成珊瑚的死亡。
而在近年為海洋保護奔走的同時, 陳昭倫指出最讓他感動的兩件事,像是各地潛水志工以及民間環保團體自發性參與珊瑚礁體檢,因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號召,匯集了民間與學術的力量。另一個部份則是來自企業的經費支持,台灣的企業喜愛為「善」,但對於環境保護工作贊助相對較少,但在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行動上,兩岸企業所組成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即促成企業參與了保育行動。
在地體檢、各界出力、國際串連,讓「潛水」也可以做保育
2011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合辦,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贊助,招募具潛水執照的民眾,運用國際通用的體檢技術,訓練志工將水底所見化成科學數據。活動將從5月28日舉辦的<綠島>場次展開,至9月3日的<小琉球>場次結束,預計將進行7個地點的調查(東北角、台東杉原、台東基翬、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坪及小琉球),資料結果也將提供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讓台灣的海洋保育工作在國際行動上不缺席。
第二年加入珊瑚礁體檢行動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代表張麗芬表示,為了防止海洋沙漠化,2010年台灣分會正式成立,同時發起「SEE Taiwan,守護海洋家園」計畫,贊助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郭道仁執行的珊瑚礁總體檢及軟絲復育專案。此一由兩岸企業所贊助成立的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希望能推動企業家承擔更多的生態和社會責任;對於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以關心海洋作出發,實際行動回饋台灣社會,並為海洋保育推動盡一份心力,深感高興。
參加過多次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的資深志工陳玄州也提出,自己有多年潛水經驗,很了解台灣珊瑚礁的美麗之處,但是近幾年來看到台灣珊瑚礁狀態逐年變差,感到十分憂心,很高興可以參與珊瑚礁體檢活動,可以潛水員的身分直接回饋自己所喜愛的海底世界,希望今年更多人一起來共襄盛舉參與志工活動。
民間組織、潛水志工、學術界、企業團體共同呼籲政府重視海洋保育
健康狀態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生物多樣性極高,提供許多生物棲息及育苗場所,而這些自然資源也可為人民甚至國家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成功案例可見澳洲大堡礁及菲律賓諸多海洋保護區。陳 瑞賓呼籲更多在地社區投入2011年民間第三屆台灣珊瑚礁總體檢,除持續監測台灣珊瑚礁健康狀態,將提升社區的環境保育意識。保護區劃設需要科學數據支持,且後續維護成功與否視在地社區、業者及民眾認同與否,同時願意戮力於海洋保護區的維持及管理。
上述環保團體、企業團體代表及資深潛水志工提出共同呼籲,希望政府及各界重視海洋保育的重要性及急迫性,立即增設海洋保護區、落實保護區的執法及維護,並邀請各地潛水員參與2011年全台珊瑚礁總體檢行動,以實際行動投入海洋保育。詳細資訊可見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網站: http://reefcheck.blogspot.com/
※關於珊瑚礁總體檢:
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undation) 於1997年發起的全球的體檢行動,當時是為了對全球珊瑚礁進行現況調查,提供科學上的數據,證實珊瑚礁已受到過漁、非法漁業和汙染的情形,而調查結果也確實震驚全球。
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潛水志工,除了需具備有水肺潛水的技術,也要先接受科學指導員的行前教學,方可下水進行珊瑚礁的健康檢查。而這樣的行動也希望藉由實地操作和體驗,讓潛水業者與潛水員了解並協助紀錄珊瑚礁受到威脅的程度,進而採取保育的行動;平常優游大海的潛水愛好者,也可以轉化一般的潛水遊憩成為守護海洋的力量;而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總部,也鼓勵這些潛水志工在習得體檢方法後,自發性的進行珊瑚體檢,並將資料傳回加州總部為珊瑚在全球平台上做紀錄。
珊瑚礁總體檢調查方法是以「穿越線」(transect)法為基礎。潛水志工在海底分別沿著3m和10m等深線,以捲尺拉出一條100m長的穿越線。然後再以穿越線為中心、調查範圍內的特定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這些特定的生物是經過海洋生物學家篩選出來,從牠們的數量或大小可以判斷人類活動對珊瑚礁造成的影響。另外,潛水志工還需沿著穿越線每隔固定間隔便紀錄海底底質,藉由分析底質是死亡珊瑚、活珊瑚、沙質等來算出珊瑚覆蓋率。
至於相關海域特殊情形,例如有無毒炸魚、珊瑚白化、船錨、垃圾等也是潛水志工紀錄的項目。
台灣的珊瑚礁體檢自2009年開始由民間參與,全台進行六個潛點調查。今年將新增台東三仙台旁的基翬,共七個潛點。以體檢的結果顯示,前年(2009)全台六處珊瑚礁體檢結果,以東北角、小琉球及蘭嶼的珊瑚覆蓋率不到三成,屬於劣化狀況,而去年(2010)則以小琉球劣化最嚴重,台灣的海底世界,在面對人為開發的壓力,同時面臨氣候變遷的影響,正遭逢極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