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環境教育法」施行即將滿一年,這個法原本的用意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然而在由於缺乏師資與合適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團體對環境教育論述與實務方面的認知落差,使得環教法實施一年以來,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的「破壞環境」與「違反永續」行為仍然層出不窮。例如屏東五溝水湧泉遭破壞、台東美麗灣被業者先蓋後補環評還得到縣府支持、台中市打算空運企鵝來增加台中的能見度,還有苗栗縣農業處一再放流外來魚類卻自認在做保育。以就是說,公務人依規定要上四小時的課,但看不出任何具體的執行成效。
各級學校為環教課程花樣百出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日前在網路上發表一篇專文,指稱政府推動環境教育的方式並無法面對環境問題,反成替政府歌功頌德的手段及配合財團商業行為的一堆亂象。他認為政府似乎以「邊走、邊做、邊修正」的方式,來進行此對國家影響深遠的政策。而這些且戰且走的教育若造成不恰當的內容進入到受教者的腦海時,將來得花費更多心力修正。蔡秘書長以幾個例子說明各級單位把土木工程或童話故事當成「環境教育」的實踐。例如各級學校打造生態園與生態池,實際上只是把生物放養到小水池中製造綠油油的景觀。還有學校坐擁天然湧泉,校長卻突發奇想「挖條溝蓋上玻璃,通過玄關地板,將湧泉引入鯉魚池,其目的是要讓小朋友魚逆流而上效法偉人」。還有些老師用心製作繪本,但繪本故事本身卻缺乏科學邏輯,製造出很多童話故事,反而讓環境教育成為教學的壓力,但從校長和老師本身卻都缺乏環境與科學教育的素養,而四小時的學習根本無法應付龐大的議題與教學步調。
政府本身最應該被教育
蔡秘書長認為,環境教育必須面對環境問題,但當前許多環境問題肇因於政府的政策,即政府是環境惡化的共犯之一。因此「環境教育到底要教什麼」?是否可將政府的負面環境政策當成教材,發送到各機關與學校施教?再就環境教育場域來說,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議的環境教育場域或內容多半是「參觀垃圾焚化爐、掩埋場、體驗公廁打掃、資源回收、二手傢俱再利用…等」,這可由世界地球日時某單位發起萬人掃廁所的活動窺知。這樣的想法顯然把「環境保護」,也就是維護人類聚落的生活環境品質,與「生態保育」混為一談,並把做做樣子的環境清潔工作化約為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
企鵝館還沒蓋就花錢辦博覽會
蔡秘書長認為台中市在近期做了最壞的示範,市府大膽地拿著「環境教育」的旗幟,明目張膽地進行違背環境生態的政策與活動,如企鵝館的興建,甚至透過教育局發文鼓勵各級學校師生參觀民間公司舉辦的「南北極生態台中博覽會」商業活動。顯然有圖利與利用公權力置入性行銷的問題。此博覽會在夏季高溫中,為將鐵皮展場室溫降到與極地相同的溫度,將耗費大量的能源,間接增加許多碳排放,廣告甚至標榜「活體展出極地動物」,罔顧動物權的行為讓此博覽會成為負面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缺乏論述主軸與行政溝通
記者查閱近一年來的環境相關新聞發現,無論是政府單位或民間單位都在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思維上的不足與衝撞。例如嘉義縣曾有鄉鎮的衛生所發放外來種孔雀魚打算「撲滅登革熱」,基隆市工務局某工程的承包商因污染溪流,在居民抗議下「 倒入吳郭魚解民怨」,而雲林縣也有民間團體與政府聯手在海邊種植完全不適合的樹種,卻自認為在「植樹愛地球」,更別提所有縣市為了拼「花海」而砍伐次生林的舉動。看來似乎每一個單位都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然而一但滿滿的善意配合上欠考慮的作法,再加上各單位間缺乏溝通,對本身業務的所作所為對環境的影響無感,反而成為災難,而這不是四小時的課程能夠彌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