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湘龍
(重點是H5N2,重點是蛋)
我給新內閣掌聲。要做這決定不容易。
「有條件開放美牛」對台灣的總體傷害最小,總體利益最大。「十六字原則」仍有難關要過,尤其是「牛豬分離」、「排除內臟」,沒這麼容易。沒有立場,沒有討論;沒有立場,沒有領導。說出立場,指出方向,面對壓力,起碼像個執政黨。然後,我要看看這個政府能從美國人口袋拿到什麼。
「美牛」是不是問題?是。「台雞」是不是問題?是。但先不必聽反對者泛政治、陰謀論的廢話。政客們不是裝笨,就是真笨。「美牛」、「台雞」都是問題,但是,是完全不同級數的問題。「台雞」的病,比「美牛」的毒,嚴重百倍。
把每一個危機極大化,彷彿每個問題都一樣嚴重,把台灣搞成一個「危機社會」,是台灣公共論壇裡最廉價、最民粹、最浪費時間的事。我簡單講我的看法:你不必太擔心「美牛」,它不會給你帶來什麼災難,你甚至可以主動排除。訓練自己用理智,在數字上判斷風險。不跟你談數字的,只是想利用你無知的恐懼。如果你連10ppb以下的萊克多巴胺容許都要跟著喊怕,省產農畜產品,你敢吃入口的鐵定不多。
重點不是要講美牛。我要講的是「台雞」。「台雞」出現H5N2,就非同小可。李惠仁幹得很好,像發現塑化劑的「楊技正」,這種「雞」婆,台灣很需要。但李惠仁發現了什麼,跟農委會隱瞞了什麼,沒有必然關係。懷疑是合理的,檢調、監察都已經動了,讓事實說話。我最佩服這些拔刀衝向政治第一線的作秀政客。真勇。這次出現的是基因有變,雞隻死亡率不高的「非典型高病原」案例。臨床上,不常見。判讀,不容易。三個月前,不但雞場雞隻死亡率遠低於「高病原」75%死亡的標準,甚至低於雞場正常死亡率(無瘟疫狀態下的死亡),而三公里監視範圍內的其他養雞場也沒有出現擴散異狀,異地而處,我不信有那個政客會不顧風險,率爾宣布,逕行撲殺。
政客只有在撲殺政敵時,是絕對勇敢的。
禽流感當然不能輕忽!歷史上幾次流感大流行,實驗室裡,都剪出鳥類病毒基因。尤其是H5、H7序列,人禽共通性高,發展成高致死率病毒的機會也高。只要聽到是H5、H7序列開頭的流感,警覺性就要稍微高一點。1997年之後,每年冬季,全球都進入H5N1警戒。為什麼?因為H5N1禽傳人之後,致死率奇高,六成多,比SARS還高。如果基因變異成人傳人,那肯定是一場災難。
台灣沒有H5N1,但台灣早有低病原H5N2,出現高病原是早晚的事。現在來了,快把疫情剎住。人傳人?早得很,也沒這麼容易,但光禽傳人就要很小心了。這不見得會很遠。我不是畜牧專家,我不能提醒雞小心,我關注的,是消費者要如何自保。
消費者要怎麼小心?我的看法:重點不在雞,別搞錯。除非你養雞、養鳥,或者習慣在傳統市場買活雞,不然,只要一、少接觸活雞、活鳥;二、雞肉煮熟,大概就沒事。H5N1是濾過性病毒,極怕熱。不用說100度煮沸,80度煮1分鐘大概就死光。專家建議煮沸10分鐘,那已經是極端保守的建議。你如果真怕,你就聽。
我認為對消費者來說,防H5N2的重點是蛋。雞蛋。蛋是雞生的,但是,對現代消費者,接觸生蛋比接觸活雞的機會大太多,又缺乏清潔意識,蛋比雞隱藏更多食品安全管理上的疏忽和風險。不光是吃蛋的問題,吃蛋的安全,可以比照雞,煮熟就好。沒十足把握,不吃生的。連半熟、八分熟都不吃。那你就不必擔心什麼。不過,我擔心的不是你怎麼吃蛋,而是擔心你怎麼摸蛋。蛋殼表面隱藏的風險,比蛋白蛋黃大。更大。
不要說H5N2,每年,尤其夏天,幾乎都有數以千計的沙門氏桿菌病例。沙門氏桿菌有2000種以上,但會引發腸炎、嚴重下痢、腹水、淋巴腫脹,輕者引流,重者必須開刀切除腸子的菌株,除了海鮮,更多和蛋有關。你煮蛋會煮熟,但打蛋、摸蛋就不見得會洗手。再摸其他食材、器皿,風險就出現了。
在疫情沒有穩定前,提醒幾件事。第一、生蛋或是不夠熟的蛋製品,都要避免。第二、買回家的蛋,特別注意蛋殼清潔,觸摸後要洗手,也要避免孩子接觸。第三、餐廳用餐,尤其是火鍋,以往,雞蛋、青菜一起擺,生的、熟的一起吃,現在,要特別注意煮沸和過手後的清潔。第四、早餐店買現做三明治,注意店家處理蛋的程序,避免食材或是包裝材料污染。第五、你常忽略的:便利超商的茶葉蛋,未熟之前,絕對不拿。過去就有沙門氏桿菌患者被懷疑是吃蛋引起,追蹤之後,在茶葉蛋湯液裡篩檢出相同菌株。
動物防檢、公共衛生,我當然不是專家。但我不預設立場,儘量請教專家。疫病永遠都不會消失。大規模致死的風險永遠存在。我總是講:防檢、公衛沒有藍綠。如果讓自己跳出藍綠,台灣的防檢和公衛,其實優異。對不用政治腦袋處理專業問題的真正專家,我有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