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
男兒有「累」不輕「談」。衛生署統計,去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七成為男性,三成女性,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的男女比也呈現同樣趨勢。心理師提醒,男性較不會表達困擾及低落情緒,身旁親友可從日常生活,觀察變化,適時關懷。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劉越萍昨天指出,北市男性自殺死亡率亦比女性高,去年自殺死亡人數六成四為男性,三成六為女性,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一.八倍。
劉越萍分析,自殺死亡人數以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男性最多,佔所有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的三成四;不同年齡層的困擾不同,進一步比對有自殺企圖者的自殺原因,十四歲以下以家人間感情因素為主、十五至廿四歲以感情因素為多、廿五至六十四歲以家庭、失業經濟因素為主、六十五歲以上最多為久病不癒。
開業心理師邱永林表示,壓力造成生理變化如失眠、偏頭痛、肩頸痠痛、胃痛、腹瀉、便秘,嚴重掉髮,心理影響包括專注力降低、暴躁易怒、易感愛哭,記憶力減退、創意變差、焦慮及負面思考。
邱永林說,自身很難改變壓力來源,但可以「SMART」提升活力源,包括睡眠(Sleep)、飲食(Meal)、態度(Attitude)、放鬆(Relax)及鍛鍊體能(Training)。
邱永林舉例,避免在臥室工作,躺卅分鐘還睡不著,起身做輕鬆的事;多吃血清素濃度高的食物如奶類、香蕉、燕麥、堅果類,每天花卅分鐘作自己覺得重要的事,假日多外出,放鬆心情,例如當假日農夫,每天運動一次,每次十分鐘,每分鐘心跳達一百一十分鐘,提早一站下車走路或爬樓梯都可達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