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郭凱華/基隆報導】
如何保護生態及有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已成為國際各國努力的目標;對此、基隆區漁會表示,居地球生態之首的海洋保育更是當務之急,我漁業署的各項保育成果受國際肯定,並將持續推動科研工作!
漁會依據漁業署資料指出,我國為了解鯨鯊的洄游路徑及生態環境,漁業署持續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進行鯨鯊生物學研究,並由定置網業者配合進行鯨鯊標識放流研究,自二○○二年起四月標放第一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三百五十三尾鯨鯊,其中以傳統籤標識三百廿三尾、衛星籤標識卅尾,並成功接收九尾鯨鯊衛星訊號,除了讓我們初步瞭解鯨鯊的生態習性及在太平洋的洄游路徑,同時也讓國際及保育團體肯定了我國對鯨鯊保育及研究的貢獻。
漁業署函示,為了加強對鯨鯊及其它種類鯊魚的科學研究,該會及Wildlife21在今年促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成立「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持續進行鯊魚生物學、生態學資料的蒐集及研究,而未來五年一百支鯨鯊標識計畫也將由該中心負責執行,以持續進行鯨鯊生態調查研究;Wildlife21執行長RebeccaLis-son表示︰「台灣在國際的鯨鯊研究與保育扮演著領導地位與關鍵角色,』百年鯨鯊標識與保育計畫』是全球首次最大規模的衛星標識計畫,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保育計畫,選在台灣作為基地,在海洋永續保育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本計畫將邀請國際各界來參與當標識志工,在自我親身體驗參與後,將影響力再帶給更多的人,向全世界傳達海洋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及永續性,更期待將海洋保育觀念帶入全民生活,因為保護鯨鯊不是專家的任務,而是在每個人的行動與態度!」。
漁業署強調,除了鯨鯊保育管理外,為鯊魚資源整體之永續利用,已於二○○六年公告鯊魚國家行動計畫(NPOA-Sharks),內容包括鯊魚資料蒐集、利用、鯊魚研究、資源評估、教育推廣、國際合作及漁業管理等,並實施鯊魚身與鯊魚鰭應同時同批轉載及卸運、申報鯊魚身與鯊魚鰭卸魚量、派遣觀察員隨船蒐集鯊魚混獲統計資料等行政管理措施,其中推動「鯊魚全魚利用及鰭不離身」之管理措施更是領先其他先進漁業國家,我國對鯨鯊的保育及科學研究,已善盡了身為一個負責任的漁業國家應有的作為,在現有執行的基礎上,仍將持續落實保育管理,加強科學研究,使我國成為執行鯨鯊保育最完善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