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3/31 10:37 蕭介雲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綜合報導】全球巨災不變,根據世界銀行公布最新研究顯示,到2050年,因為暴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各大城市的受災人口,可能會達到15億人,到2100年,天氣災害損失會增加兩倍,達到每年1850億美元。報告建議,各國政府要採取預防措施,重新檢視和強化基礎設施。
強震、海嘯重創日本,但也突顯災害預防工作,的確可以盡量降低損害。而2050年可能的環境難民人數,也由早期預估的2億人口,直線飆升到15億人。世銀報告建議,各國應採取低成本高效率的預防措施,包括擴大災害相關的資訊透明化,以及修改法規,鼓勵改進對建築物的修繕和維護,並要針對基礎設施,例如改善學校可以兼避難場所,道路兼具排水功能,以及建立早期預警系統。曾負責緊急救援協調的前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約翰•霍爾姆斯在發佈會上表示,「我們在原則上,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往往卻少有作為」。展望未來,世銀報告估計到本世紀末,可能成為受氣候變遷,所引起的熱帶颶風影響最嚴重的三個國家,將承擔全球經濟損失的90%,包括美國300億美元、日100億美元、中國90億美元。
這份報告是由世銀與聯合國共同編寫《自然災害,非自然災害:有效預防的經濟學》,目的在強調要降低自然災害,以及提出適應氣候變遷的預防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