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陳心冕
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改版,食品營養專家呼籲民眾每天至少要吃1/3以上的全穀,但許多全穀類食物並不合乎標準。根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的標示原則,全穀要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像是糙米等,而且比例至少要在51%以上。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目前標示全麥或全穀的市售產品,超過一半不合標準。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的「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定義「全穀」是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的完整穀粒,像是糙米、紫米、玄米等。若磨碎穀物,也要保有和原來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才屬於全穀類。
「全」是指全部和完整,全穀製品如全麥麵包等,其穀類成分需佔總重量的51%以上,才能標示為「全穀」或以所含穀類命名,如:全麥、全燕麥等。
但根據董氏基金會去年調查市面113件標示全榖的商品,不合標準的品項高達57件,比例超過一半,其中13件完全不含全穀成分,而確定全穀成分達51%的只有15件。
許多全麥土司或麵包,外觀上可以看到一點一點的麩皮,但卻不算是全穀類食物,因為它們的原料可能並非全麥麵粉,而是把麩皮加上胚乳磨成的麵粉,少了胚芽,不屬於標準全穀。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公布,真正是全穀的食品應該像是糙米、紫米(黑糯米)、紅糯米、發芽米、玄米、全燕麥(片)、全麥、全大麥等。至於標示雜糧、多穀、十穀、五穀、珍穀等字樣,其實都不是標準的全穀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