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義務教育,從六年到九年,也將邁向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我們對它的見解是:國之教與民之育,是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不同的領域崗位上,相互陪伴學習的意義及服務。唸起來或許不是很通順,但就如同一間企業,每個人在不同的部門、運用不同專業從事不同的工作,透過彼此的交流、互動、合作、學習,才能維持正常運作。
企業如此、我們的身體運作如此,難道學校不也是如此嗎?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職員的工作,更是全體家長可以一起努力的社會責任──因為,教育並不是知識填鴨與考取高分而已;而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兼顧的言教和身教。沒有人是十全十美、更沒有人沒有犯過錯,若是我們把老師當成神,期待老師能將班上數十位學生指導成文武全才,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因為,沒有任何學生的資質和家庭背景完美相同,而每位學生的優點和興趣又不一樣,在短暫的45分鐘裡,又怎能期待每個學生都能完全吸收?所以,有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如預期,被放棄或自我放逐,就形成霸凌及其他社會問題的根源。
難道只有學校才有霸凌嗎?其實包含職場在內的各個社會區塊,充斥著各種霸凌,例如::性騷擾案和冷嘲熱諷及家庭暴力。原因無他,因為缺乏尊重──對自己的尊重(德育)和對他人的尊重(群育)──在過往獨尊智育的情形下特別嚴重,但是有太多的東西是書本上學不到的,不然何以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意謂著「實習(體驗)」、「分享(討論)」的重要,而這也是現代教育未能盡善盡美的原因之一。
學校不是補習班,更不是「飼料鴨」的繁殖場;學校是一個「教學相長」的平台。班導師也不是班級老闆──因為家長扮演的角色的是董監事、學生是客戶、班導師是總經理、各科任老師是部門主管,唯有大家經常討論研究,才能把學生指導到最好(提供客戶最適宜也最滿意的服務);而學生也在所有師長的通力合作中,藉由身教學習到課本(智育)以外的東西。
之前流行「愛的教育」,結果是小王子和小公主一大堆;老師得不到家長支持,當然也就不容易獲得學生認同,學生的成績當然難以提升。唯有老師和家長通力合作,互相陪走一段教學相長及自我成長之路,才是學生、學校,乃至於教育界、社會各界的福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