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知名宰相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經將「看到和相信」的關係,完全展現出來--因為關心、在意,所以關注、留意--箇中的關鍵,就在於「心之所在,注留何處」。
利之所在,趨吉避凶。看到相信就是「短視近利」,近到看不見風險、也會去忽略近在咫尺的危機--從股市危機、泡沫經濟、金融風暴等,即可看出端倪;相對的,相信看到就是「從長計議」,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能「發現問題,對症下藥」。
菜籃族整日看盤,但血本無歸;某種蔬果價格上揚,而農民窩蜂搶種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以至於價格崩盤。泡沫經濟在於不斷追高、金融風暴始於借貸消費,兩者的共通點,在於「創造可能或過度的消費」,而非「創造回歸市場的機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就是在風暴、危機、泡沫發生之前,就能發現、分析、處置、預防,是「防患未然」而非「亡羊補牢」;後天下之樂而樂,是「面對問題」而非「逃避責任」。部分企業主和專業人士,賺錢時盡入其手,賠錢時卻希望政府乃至全民共同承擔,請問,這樣的心態和觀念正確嗎?
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正如同佛教也有大乘和小乘之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想做大事,但是「面對問題不逃避責任」,卻是每個人都應該面對的生命課題。否則,再繼續的破壞消耗下去,只是禍延子孫! |